水展注意到,在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持续加剧的背景下,高效水处理技术已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关键突破口。纳滤(NF)技术凭借对低分子量有机物及二价盐的高效截留能力,在工业废水净化、饮用水深度处理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。然而,传统聚酰胺(PA)薄膜复合(TFC)纳滤膜长期受限于水通量偏低、抗污染性能不足等问题,极大地制约了其在大规模水处理场景中的应用效率,如何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成为行业研究的核心方向。
近期,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的科研团队在《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》(影响因子 6.7)发表了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。该团队创新性地将锆基金属有机框架(Zr-MOF)纳米颗粒与二硫化钼(MoS₂)纳米片进行复合,构建出性能优异的 Zr-MOF@MoS₂纳米杂化材料,并通过不同整合方式将其引入聚酰胺薄膜复合膜体系,成功实现了纳滤膜分离性能的跨越式提升,为高效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。

为实现这一突破,研究团队设计了多步关键技术流程:首先,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出 UiO-66、UiO-66-NH₂、MOF-808 三种 Zr-MOF 纳米颗粒,并通过特殊工艺将其锚定于 MoS₂纳米片表面,形成结构稳定的纳米杂化材料;其次,基于界面聚合(IP)技术,构建了两种不同构型的复合膜 —— 一种是将纳米杂化材料直接嵌入聚酰胺层的薄膜纳米复合材料(TFN),另一种则是具有双层结构的复合膜;最后,利用死端过滤系统,以玫瑰红(RB)、日落黄(SY)、吖啶橙(AO)等低分子量有机染料为目标溶质,系统评估了不同复合膜的分离性能。
在材料表征阶段(对应原文 “3.1. UiO-66@MoS₂、UiO-66-NH₂@MoS₂及 MOF-808@MoS₂的表征” 部分),研究数据显示,所合成的 Zr-MOF@MoS₂纳米杂化材料具有超小粒径特征(约 10nm),且比表面积表现优异,最高可达 710 m²・g⁻¹。更重要的是,该杂化材料同时保留了 MoS₂的层状结构优势与 Zr-MOF 的多孔特性,为后续提升膜性能奠定了结构基础。
在膜材料表征环节(对应原文 “3.2. 膜材料表征” 部分),以含 UiO-66@MoS₂的 TFN 膜为研究重点发现,其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(粗糙度参数 Ra=22.9 nm),接触角明显增大,且 zeta 电位呈现更显著的负电性(-25.9 mV)。这些特性不仅有助于减少污染物在膜表面的吸附与沉积,提升膜的抗污染能力,还能通过电荷排斥作用增强对带负电溶质的截留效果。此外,分子量截留(MWCO)测试结果表明,该 TFN 膜的截留分子量约为 400 Da,恰好适配低分子量物质的分离需求。
在膜性能测试中(对应原文 “3.3. 膜性能测试” 部分),UiO-66@MoS₂_TFN 膜展现出卓越的分离性能:对 SY 染料溶液的渗透通量达到 12 L・m⁻²・h⁻¹・bar⁻¹,相较于传统 TFC 膜提升幅度高达 140%;同时,该膜对 RB、SY、AO 等所有测试染料的截留率均保持在 98% 以上,实现了 “高通量” 与 “高截留” 的协同优化。尽管双层结构复合膜也表现出优于传统膜的性能,但整体提升幅度不及 UiO-66@MoS₂_TFN 膜。
研究团队通过深入分析提出,Zr-MOF@MoS₂纳米杂化材料对纳滤膜性能的提升源于多机制协同作用:其一,Zr-MOF 的多孔结构为水分子传输提供了额外通道,有效降低了传质阻力;其二,MoS₂纳米片的高比表面积可促进 Zr-MOF 纳米颗粒在膜内的均匀分散,避免因颗粒团聚导致的膜孔堵塞;其三,膜表面增强的负电性通过电荷排斥效应,进一步强化了对污染物的截留与抗污染能力。其中,UiO-66@MoS₂纳米杂化材料因兼具高比表面积与适宜的孔径大小,成为提升膜性能的最优选择。
该研究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首次系统对比了不同类型 Zr-MOF 与 MoS₂复合形成的纳米杂化材料在纳滤膜中的应用效果,明确了各材料的性能差异与适用场景;二是深入阐明了杂化材料提升膜性能的作用机制,为后续新型膜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。此外,研究中采用商业化聚合物 P84® 作为膜基材,有效降低了膜材料的制备成本,为其规模化生产与实际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水展观察到,这项研究通过 Zr-MOF@MoS₂纳米杂化材料与纳滤膜的创新性结合,成功破解了传统纳滤膜水通量低的技术难题,为开发高效、稳定的新一代纳滤膜产品提供了重要参考,对推动水处理技术进步、缓解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来源: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 6.7
如果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