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入驻基地后,我们成功突破了鳗鲡季节性繁殖的限制,大大加快了研究进程。"6月6日,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陈天圣教授向记者介绍。在厦门水产种业产学研孵化基地的支持下,科研团队建立了温控系统,模拟鳗鲡自然生长环境,使全季节繁育研究取得重要突破。水展了解到该项目具有先进的温控设备和实验场地。
目前,厦门正培育多个特色水产品种,包括东风螺、绿盘鲍和暖水海胆等。近年来,厦门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机遇,整合优质科研资源,打造专业化孵化基地,着力突破水产种业关键核心技术。水展了解了其最新育种成果,促进产研融合。
作为高端水产品,鳗鲡因其独特的生长习性,人工育苗一直被视为世界性难题。陈天圣教授指出:"我国鳗鲡养殖产量占全球八成以上,但种苗长期依赖野生捕捞,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。"

2023年,鳗鲡育种项目被纳入国家首批水产育种攻关计划。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依托现有科研设施,打造了专业化孵化基地,吸引了厦门大学、集美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入驻,开展多品种联合攻关。
在贝类育苗实验区,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团队正对织锦巴非蛤进行生长监测。葛辉研究员表示,基地优质的硬件设施特别是外海水源系统,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。团队已成功培育出"金蛎1号""福蛎1号"等新品种,其中"福蛎1号"因生长快、品质优,深受养殖户青睐。
目前,基地已产出多项重要成果:厦门大学团队研发的"福海1号"鲍鱼新品种具有耐高温特性;鲍鱼和东风螺新品种的年经济效益分别达百亿元和数十亿元。这些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据陈建春主任介绍,基地通过统一规划海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,构建了完整的产学研创新链条,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。
来源:中国科技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