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丨国家会展中心

2025年6月4-6日

logo logo logo

上海丨国家会展中心

2025年6月4-6日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新闻资讯 » 行业热点 » 上海国际水展|低碳时代污水处理碳源优化策略:八大核心技术解析

上海国际水展|低碳时代污水处理碳源优化策略:八大核心技术解析

上海国际水展的前沿技术交流中,众多污水处理行业从业者聚焦一个共性难题:当进水碳源难以满足脱氮除磷需求时,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实现高效处理?这一问题在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领域尤为突出,调研显示,相当比例的水厂面临碳源不足困境,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。本文结合行业实践与技术创新,提炼八大核心优化措施,为污水处理厂突破碳源瓶颈提供新思路。

上海国际水展|低碳时代污水处理碳源优化策略:八大核心技术解析-水处理展|水展-荷瑞水展

一、分段式进水工艺:精准碳源分配激活反应效率

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升级版本——分段式进水工艺,通过多点布水实现碳源的梯度利用。该工艺在生物反应池设置多个进水口,将原水按比例分配至不同反应区域:一部分直接进入缺氧段,为反硝化菌提供即时碳源;另一部分与回流污泥混合后进入厌氧段,满足聚磷菌释磷需求。这种设计不仅避免了碳源在单一区域的过度消耗,还能通过消耗回流液中的溶解氧,为缺氧反硝化创造理想厌氧环境。

某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改良UCT工艺中引入三点进水模式,将20%原水直接注入缺氧区,剩余水量按梯度分配至厌氧段与好氧段。运行数据显示,该工艺使反硝化速率提升30%,总氮去除率从75%提高至88%,有效缓解了外碳源投加压力。尽管该工艺需增加管线布置与自控系统,但在新建水厂或提标改造项目中,其对碳源的高效利用优势显著优于传统单级进水模式。

二、厌氧水解预处理:大分子碳源的“生物转化器”

在主反应系统前增设厌氧水解酸化池,如同为污水加装“生物转化器”,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易利用的挥发性脂肪酸(VFAs)。这一过程不仅降低后续处理负荷,更关键的是为聚磷菌和反硝化菌提供“优质口粮”。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通常控制在24小时,通过搅拌系统维持厌氧环境,促使发酵菌群充分发挥作用。

中部某工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氧化沟前设置两级水解单元,15%原水直接进入前置缺氧池,为反硝化提供碳源;剩余污水经水解后,BOD/COD比值从0.3提升至0.5,可生化性显著改善。实际运行表明,该预处理工艺使外碳源用量减少40%,同时总磷去除率稳定在90%以上。值得注意的是,水解池的建设需结合进水水质,高悬浮物污水需配套预处理单元,避免污泥淤积影响效果。

三、初沉池灵活调控:在固液分离与碳源保留间找平衡

初沉池的设置曾被视为“标准配置”,但在低碳源场景下,其功能需要重新审视。根据进水悬浮物(SS)浓度波动,可采用三种差异化策略:

取消初沉池:适用于生活污水占比高、SS浓度低于150mg/L的水厂。如采用延时曝气工艺的小型污水处理厂,省去初沉环节后,原水中的颗粒有机物直接进入生物池,经微生物吸附降解,使碳源利用率提升15%20%,同时节省占地与建设成本。

设置超越管:针对SS波动较大的复合型水质(如接纳工业废水的水厂),在初沉池旁增设超越管线。当进水SS>300mg/L时,开启初沉池降低后续负荷;当SS<100mg/L时,关闭初沉池直接进水,避免可降解有机物无谓流失。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通过该设计,在雨季高负荷期保持处理稳定,旱季碳源利用率提高25%。

缩短停留时间:将传统1.52小时的初沉时间压缩至0.51小时,在去除砂粒等无机杂质的同时,保留更多胶体态有机物。配合沉砂池优化,可在不显著增加后续处理负荷的前提下,为生物段多保留10%15%的碳源。

四、污泥资源化:从处置负担到碳源“补给站”

污水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,经预处理后可转化为优质碳源。污泥细胞结构致密,需通过物理、化学或生物方法破坏细胞壁,释放胞内有机物。常用预处理技术包括:

物理法:超声波破碎(频率2040kHz)、高压均质(100200MPa),通过能量冲击破解污泥絮体;

化学法:臭氧氧化(投加量50100mgO3/gDS)、碱解(pH>12),利用强氧化或碱性环境溶解细胞;

生物法:投加嗜热菌剂,在5560℃条件下加速污泥发酵,产酸率可达30%40%。

南方某大型污水处理厂建立污泥酸化车间,将脱水污泥经热水解(120℃,30分钟)后,与原水按1:10比例混合,每日可产出相当于5吨乙酸钠的VFAs,满足全厂30%的碳源需求,同时减少污泥含水率,降低后续处置成本。该技术特别适合污泥产量大、外碳源依赖度高的水厂,实现“以废治废”的循环利用。

五、传统工艺改良:细节优化释放系统潜力

1.AAO工艺升级:一体化高效反应单元  

在经典AAO工艺基础上,将厌氧除磷区与低氧曝气区集成设计,通过空气推流技术形成“厌氧缺氧低氧”梯度反应环境。低氧区溶解氧控制在0.51.0mg/L,既满足部分硝化需求,又减少氧气消耗。某中型水厂改造后,曝气能耗下降20%,同时总氮去除率提升10%,碳源利用率从60%提高至75%。

2.SBR预缺氧改造:为聚磷菌“保驾护航”  

在SBR反应池前端增设预缺氧区,利用原水碳源优先去除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,避免其干扰厌氧释磷。预缺氧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,使反硝化率先消耗60%70%的回流硝态氮,为后续厌氧段创造纯净环境。小型污水处理站应用该技术后,除磷效率从85%提升至95%,且对水质波动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。

六、外碳源精准筛选:性价比与效率双优选择

当内部碳源挖掘仍不足时,合理选择外碳源至关重要。工业级碳源主要分为两类:

传统药剂:甲醇、乙酸钠、葡萄糖。其中乙酸钠反硝化速率最快(2530mgNO3N/(gMLSS·h)),且无残留毒性,成为首选;葡萄糖需转化为单糖后利用,速率稍慢(1520mgNO3N/(gMLSS·h)),但成本较低。

有机废水:啤酒厂废水、食品加工废水、垃圾渗滤液等,需检测其COD浓度与组分,确保不含抑制性物质。某啤酒厂配套污水处理站直接回用酿造废水,替代80%的外购碳源,年节约成本超百万元。

筛选时需通过小试确定最佳种类,同时优化投加方式:将碳源从厌氧段改投至缺氧段,避免聚磷菌与反硝化菌竞争。某水厂调整投加点后,甲醇用量减少45%,出水总氮稳定在10mg/L以下,实现“精准投喂”。

七、短程脱氮技术:流程精简开启节能通道

突破传统“氨氮→亚硝酸盐→硝酸盐”的全程硝化路径,通过控制溶解氧(0.51.0mg/L)和pH(7.58.0),使亚硝化菌成为优势菌群,直接将氨氮氧化至亚硝酸盐阶段,随后进行反硝化。该工艺缩短反应流程,节省40%的碳源消耗与25%的曝气量。

北方某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厂采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,在冬季低温(1015℃)条件下,通过提高污泥浓度(35004000mg/L)维持亚硝化菌活性,总氮去除率保持80%以上,外碳源用量较传统工艺减少30%。

八、自养脱氮技术:彻底摆脱碳源依赖

CANON工艺与厌氧氨氧化技术代表了脱氮技术的革新方向,其核心是利用自养微生物完成氮素转化:

CANON工艺:在生物膜内构建微环境,好氧区亚硝酸菌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,厌氧区厌氧氨氧化菌将亚硝酸盐与氨氮转化为氮气。该工艺无需有机碳源,且节省60%的曝气量,特别适合高氨氮、低碳源的工业废水处理。

厌氧氨氧化:对水质要求严苛(溶解氧<0.2mg/L,亚硝酸盐与氨氮比例1:1.32),但一旦实现稳定运行,可完全摒弃外碳源。某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耗时18个月驯化菌种,成功将氨氮去除负荷提升至1.5kgN/(m³·d),运行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70%。

结语:系统化思维破解碳源困局

面对低碳源污水处理难题,单一技术难以奏效,需从“开源”与“节流”双向发力:一方面通过工艺优化挖掘内部碳源潜力,如分段进水、污泥资源化;另一方面借助技术创新提升转化效率,如短程硝化、厌氧氨氧化。上海国际水展上展示的众多前沿案例表明,结合水厂实际水质特点,定制化组合应用上述技术,可在降低外碳源依赖的同时,实现脱氮除磷效果与经济性的双重提升。对于污水处理行业而言,这不仅是技术升级的路径,更是践行“双碳”目标的必然选择。

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,仅供读者参考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冒犯,请联系删除,联系电话:021 3323 1300

联系我们
  • 公众号二维码
  • 官方客服号二维码
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
  • 参观咨询

    400 665 3755

  • 市场合作

    13916947778

  • 参展咨询

    15202188312

  •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Development

    Shae Chen:+86 178 0585 4410

    Shae Chen:Shae@wietecchina.cn

主办机构
  • 主办1
  • 主办2
  • 主办3
  • 主办4
  • 主办5
  • 主办6
  • 主办7
  • 主办8
协办机构
  • 协办1
  • 协办2
战略合作伙伴
  • 战略合作伙伴1
  • 战略合作伙伴2
  • 战略合作伙伴3
  • 战略合作伙伴4
  • 战略合作伙伴5

@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-13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