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台州市天台县始终秉持“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通过强化系统思维,积极培育水经济新业态,并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力量,致力于将山区河湖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、助力农民致富的经济动力。
一、强化系统思维,一体化建设全域美丽河湖
充分利用“河、湖、溪、涧、漾”等多样的水形态,对整个区域的水系进行统一规划。以始丰溪为主线,构建人文生态走廊,其他水系及农村沟渠作为延伸的“脉络”,而闸坝、水库、村塘则作为连接点,将重要乡镇和特色乡村河岸线的公共空间串联起来。通过有机融合绿道网、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等公共区域,实现河湖功能的“跨界”和服务的“破圈”。成功打造了围绕始丰湖的沉浸式消费圈,吸引了超过500万人次的年游客量,形成了一处水文旅游融合的风景区,有效转化河湖资源为惠民富民的经济动力。
二、推进产业升级,构建多层次的全域幸福河湖
一方面,通过壮大绿色动能,实现“以绿生钱”的生态共富。通过对水系的综合治理,增强防洪抗旱的能力,改善农业灌溉条件,使生态成为“聚宝盆”,推动绿水价值的“外溢”,助力农业新模式——“全域大农场”的建立。例如,得益于水系连通项目的实施,南屏乡前杨村克服了干旱的挑战,实现了黄茶、水蜜桃等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,形成了“南屏山宝”特色品牌,销售额超过400万元,带动了500多户农民增收,解决了“逢旱即绝收”的难题。
另一方面,推动亲水产业的升级,实现“抱团裂变”的产业共富。依托百里河合生态廊和山水融合唐诗廊两廊交汇的核心位置优势,激活始丰溪两岸的滨水绿廊和唐诗水路等“水景经济”;开发始丰明珠乡村会客厅、溪岸码头驿站、咖啡馆和茶空间等“观水经济”;创建沿溪滩地生态公园、亲子户外运动、星空帐篷营地等“依水经济”;培育山水康养、清廉文化展示体验馆、生态农业体验等“水旅经济”。通过实施“水利+产业”的策略,近两年来提供了530个就业岗位,帮助农户增收4150万元,撬动近50亿元的各类资本投入。
第三,结合地域文化特色,实现“精神激活”的文化共富。在全域幸福水网建设中,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,在河道滨岸带建设中将唐诗文化、宗教文化、诗路文化等多种元素融入河道景观设计之中,形成了一道动态水上生态廊道,一条充满诗意的古道体验带,一条展示天台自然美景和追寻文人墨迹的文化长廊,构建了“一村一溪一风景、一镇一河一风情、一城一湖一风光”的全域美景格局。例如,塔后村通过建设莲花舞台等,连续举办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音乐节,每年吸引超过5万名游客,实现了以文化“软实力”推动发展的“硬实力”。
三、坚持智治赋能,全方位筑牢河湖管控屏障
建立天台县水域保护与水域监管一件事数字化管理平台,涵盖河湖一张图、云协作闭环管理和公众护水平台三个子场景,集成12个数源系统,横向联动9个部门,纵向对接15个乡镇,贯穿4个层级,实现对水环境、水生态和水安全状况的精确描绘,强化水域安全防线,提升涉水问题解决效率,推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。目前,该平台覆盖了全县1900多公里的河道和96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,助力21条县级河道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。
(文章来源:浙江省生态环境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