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国际水展关注到,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,从传统单一污染治理模式向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迈进。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,工业水处理领域通过工艺优化、能源替代和数字化升级,逐步构建起绿色低碳的发展新模式。
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苏经开区水资源再生厂是这一转型的典型代表。这座占地相当于45个足球场的水处理设施,作为全国首个光伏废水零排放项目,自去年10月投运以来,每日可处理10万吨工业废水,回用率高达95%。项目采用"源头控制-分质处理-分质回用-资源循环"的创新工艺,不仅产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再生水,还能通过蒸发结晶工艺回收氯化钠、硫酸钠等工业盐,实现资源化利用。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环保公司总经理周如成介绍,该项目开创性地采用"敞开空间+光伏电站"设计,年发电量约600万度,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5983吨,已成为光伏废水处理行业的新标杆。

在成功经验基础上,鄂尔多斯高新区正加快建设下一个水处理厂。该项目作为新能源产业配套工程,服务光伏制造、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产业,设计处理规模达7.2万立方米/天。项目投运后可使园区工业用水再生重复利用率达到94%以上,基本实现"近零排放"和水资源自平衡。
上海国际水展了解到,当前行业转型的核心是从"末端治理"转向"过程优化"。传统为追求高排放标准而过度曝气、加药的做法,导致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的电耗比一级B标准高出1.5倍。如今,通过生物工艺优化、设备节能改造及光伏耦合等技术创新,污水处理厂正逐步实现能源自给和低碳运行。
数字化技术为行业转型注入新动能。AI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,使污水处理过程实现精准控制和能耗优化。智能算法可动态调节曝气量、加药量等关键参数,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同时降低能耗。一些先进水厂已建立起数字孪生系统,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测性维护,大幅提升运行效率。
上海国际水展了解到,在"双碳"目标引领下,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水处理行业绿色转型。《"十四五"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%以上。随着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,工业水处理行业正朝着资源化、低碳化、智能化的方向稳步迈进,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来源:央广网
如果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删除。